來源:溝通翻譯公司 更新時間:2016-12-01
關鍵詞:
翻譯一詞,從何而起呢!《禮記·王制》如是記載:「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,嗜欲不同。達其志,通其欲: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!蛊渲,寄,狄鞮負責相信就是翻譯的工作。翻譯一詞雖然歷史頗久,但作為通用的說法則不然。南朝梁沈約《均圣論》:「周室受命,經典備存,象寄狄鞮,隨方受職!,宋黃庭堅《款塞來享》詩:「圣主敷文德,降書付狄鞮!骨妩S遵憲《罷美國留學生感賦》詩:「惜哉國學舍,未及設狄鞮!巩斨卸疾灰姺g。
而為什么叫翻譯,首先在寄,象,狄鞮,一中為何選用譯?有一種說法是譯亦有交易之意。但另外比較多人認同的就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匈奴,所以古人對譯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寄、象、狄。而翻有「翻閱、披覽」之義。翻譯二字連用,相信是與佛經有關。古代多有譯經的專門場所,煬帝營建東都時,于洛陽上林園建翻經館。而唐代玄奘大師帶回來諸多佛經,太宗后來于開封太平興國寺立譯經院。兩者性質類似故后來翻譯就連稱,成為「翻譯」一詞。
不過,古代翻譯官的地位不高。漢代有譯官令、九譯令,隸屬于九卿之一的大鴻臚,漢代郡官曰太守,縣官曰令。譯官令、九譯令的地位自然也是不高。但為什么叫九譯令呢?北方民族眾多,交往時有時要經過多次轉譯才行,九譯是言其多。而《尚書》大傳則記載:「越裳氏以三象重譯,而獻白雉,曰:道路悠逺,山川阻深,音使不通,故重譯而朝成王,」大約就是要先派一個翻譯官將越裳國語言翻譯成其他的語言,再反反復覆輾轉,才能譯成漢語,為紀念這事,周公還專門作了一首《越裳操》呢。
《警世通言》里有一回故事叫《李謫仙醉草嚇蠻書》,講的是渤海國向大唐上國書,滿朝無人能識,李白不單讀出了國書,還寫了份答書,宣揚國威,渤海國表示降服。此乃小說家言,不足為憑。事實上古代翻譯官往往身份頗低。西漢張騫出使西域,隨從里有一位甘夫就是翻譯。甘夫是匈奴人,被漢朝俘虜,后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團隊的向導兼翻譯官。甘夫的翻譯,助張騫成就了通西域的偉業。鄭和下西洋時,也有一位翻譯官通事馬歡。馬歡寫了本《瀛涯勝覽》,被公認為研究鄭和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獻之一。明朝的徐光啟是官員,但不是翻譯官,他搞翻譯純粹是出于興趣。他跟利瑪竇等傳教士合作翻譯了《幾何原理》等書,堪稱中國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。清朝和珅也是位翻譯人才。他精通漢、滿、蒙、藏四門語言,處理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來訪等外交事宜時,也十分得體。第二次鴉片戰爭后,清王朝設立同文館,專門培養英文、法文、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,中國的翻譯事業至此才真正步入正軌。
公司主頁:http://www.wslgt.cn
|